2017/8/14

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!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:預防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 (二)


商業週刊 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 / 撰文者 陳稚華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長瘜肉?陳炳諴表示,「像家族遺傳的人,因為基因是遺傳來的,藍圖有問題,如果傳給下一代,當然製造出來的海砂屋比較多、瘜肉也多;有慢性大腸發炎的人,因為發炎物質容易影響基因複製或胞器功能,所以較容易製造出不良品,房子就會漏水。而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代謝症候群體內有慢性發炎現象,發炎物質容易影響細胞複製,所以研究上發現得到大腸瘜肉比例較高。同理,糖尿病沒控制好,也易有大腸瘜肉。

/ 圖片來源:商業週刊 攝影:張家毓 /

「一般而言如果有長瘜肉的人,未來再長瘜肉的機會,比完全沒長過瘜肉的人來得高。但也不用太擔心,因為只要切除就可以。就算大腸腺整個切掉,也不會對人體其他器官造成影響
。」

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長瘜肉,除了照大腸鏡,還有其他方法嗎?陳炳諴表示,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做為初步篩檢,但準確度和大腸鏡有落差;若沒有強烈危險因子,也沒有大腸癌症狀,是不錯的選擇。陳炳諴也提醒,有些大腸癌並沒有經過大腸瘜肉這一階段,因此沒有瘜肉,不表示不會有大腸癌!民眾仍得多加注意。

如何發現大腸癌前兆?等到血便、腹痛...已來不及

6大高風險族群」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


關於大腸癌是否有哪些前兆,讓民眾可以提高警覺注意?陳炳諴表示,大腸癌早期常無症狀,通常出現便血、腹痛、腹瀉等非特異症狀時,已屬中晚期。

「大腸癌如果到末期,症狀會有很多,可能是以腸阻塞作表現(腹痛、便秘、腹脹、噁心、發燒等);也可能以是用出血作表現(血便、黑便、貧血、糞便潛血等);有些則以腫瘤轉移為表現,如肝功能異常(轉移到肝)、骨頭疼痛(轉移到骨)、頭痛、知覺異常、類似中風現象(轉移到腦);有些以消耗熱量做表現(體重減輕、心悸等);有些則以消化道症狀做表現(腹瀉、大便有黏液等)。」

不過他也說,「誠實說,早期癌症大部分不會有症狀,因此早期篩檢很重要!」陳炳諴提醒,以下族群一定要去做大腸鏡檢查,包括:

一、高風險族群:
  • 50歲以上
  • 本身有得過大腸癌,治癒成功的人
  • 有親人得過大腸癌
  • 有大腸腺瘤病史
  • 有潰瘍性大腸炎病史或克隆氏症
  • 糞便潛血陽性
二、有大腸癌症狀的人:
  • 大便經常出血
  • 大便有黏液
  • 大便變細小
  • 排便習慣改變(腹瀉或便秘)
  •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
  •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
  • 不明原因的貧血
  • 腹部有腫塊,懷疑是大腸長出來的
50歲以上的人,都建議要做大腸鏡

至於做大腸鏡檢查,有年齡限制嗎?

陳炳諴解釋,「做大腸鏡理論上不分年紀,但我覺得至少是要行動自如的人去做!如果你已經臥床了要看症狀,因為假設病患已經癱瘓中風很久,除非是血便,否則一般的篩檢必要性就要降低了,因為病患死於其他疾病的機會可能更高。在美國內視鏡建議是50歲到70歲是篩檢高峰期,當然標準可能會改變,但要有個印象,50歲以上的人都建議要做大腸鏡。」

不過陳炳諴也說,「但有沒有人70歲以後才得?還是有很多啊,所以要看他臨床症狀,可是假如70歲以上他已經中風心肌梗塞了,那他常規性的檢查建議強度就會低,但他若出血就一定要檢查,所以要看病人狀況。」

他提醒5070歲的民眾,至少每隔5年就要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、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

/ 圖片來源:商業週刊 攝影:張家毓 /

瘜肉可以預防嗎?

4飲食法+5大生活習慣」遠離及預防大腸癌

陳炳諴也表示,降低瘜肉發生的可能,可藉由避免抽菸喝酒、養成運動習慣、避免油炸食物或過度加工食品、保持良好體重等來預防。關於防預大腸癌的「4個飲食法」,包括:

1. 多吃富含葉酸的蔬菜水果,如:萵苣、菠菜、龍鬚菜、花椰菜等
2. 食用富含維他命D和鈣質的食物:如新鮮的魚類
3. 避免動物性油脂
4. 避免高熱量飲食 

要如何預防大腸癌?陳炳諴表示,應遵守5大生活習慣:

1. 避免抽菸
2.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,多吃蔬菜水果、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,避免加工類食品或燒烤食物。
3.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。
4. 維持健康的身材。(可參考:衛福部BMI計算
5. 如果年紀超過50歲,要有定期篩檢的習慣。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,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,檢查年齡也要提早。

而衛福部資料也顯示,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,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。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,陳炳諴也提醒,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;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,若有問題可洽詢各地衛生局(所)或健康服務中心。